賭徒心理系列 - 行為經濟學 ​

『十賭九輸』,這是許多人對於好賭的賭徒常告誡的一句話,但即使知道,還是有人願意坐下來賭一把,對於理性的人來說,這是個一定輸的遊戲,賭徒知道嗎?我想不可能不知道,那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他們在賭場、網路中殺進殺出,他們的內心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?

賭徒心理系列 - 行為經濟學 ​
前言

筆者並非心理學者,亦未修過任何心理學程,只是研究所學的是財金經濟相關,接觸到『行為經濟學』這門學科,對於這門學科感到相當有興趣,但是當時系所沒有提供相關課程,所以就自己找了相關書籍與論文研究,而得出些許心得,以下文章將嘗試使用『行為經濟學』歸納出的一些理論來解答賭徒心裡的世界。讓我們一起看下去……


行為經濟學歷史

既然講到『行為經濟學』,就有必要簡介一下的這個經濟學派的由來,行為經濟學大約發展於1970 年代,背後的理論基礎不是經濟學,而是

心理學

,代表人物為 Amos Tversky , Daniel Kahneman 和 Richard Thaler,Daniel Kahneman 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,而 Richard Thaler 也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。可能有人會問,那 Amos Tversky 怎麼沒有獲得呢?套句 Kahneman 教授說的「因為這個獎不頒給已去世的人,要不然於 1996年去世的 Tversky 博士也應該分享這一榮譽。」Amos Tversky 因病於1996年逝世,否則應該也可以獲得此殊榮。

Richard Thalerk 所寫書本之一

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 其實是心理學者,(*兩人的友情也被寫成書—橡皮擦計畫,作者為魔球、大賣空的作者),Richard Thaler則是經濟學者,Richard Thaler 覺得當時傳統經濟學發展出的許多經濟模型,都有個奇怪的前提 —— 就是假設人都是理性的,換個說法就是人人都是『理性人』,什麼意思呢?

人們會尋求每個機會來提高他們的利益並使自己快樂

Richard Thaler 在研讀過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所發表的文章後,發覺這就是傳統經濟學所缺乏的知識,可能有機會推翻理性人的的假設,就邀請了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一起加入了這個行列,他們三人就使用實驗的方式來探究人們的心理,怎麼個實驗法呢?他們透過許多問題與情境來詢問許多人,可能是上班族或是學生,來看這些人在面對不同情境下的反應會是如何。


實驗內容

就例如有個問題在許多行為經濟學的書籍中很常被舉例,這個問題是這樣的

假設你有兩個選項可以選擇,分別為選項A與選項B選項A為:你可以直接獲得32,000的獎金。選項B為:你必須玩個抽球遊戲來獲得獎金,有80%的機會獲得40,000的獎金,但有20%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。請問你會選擇哪個選項?筆者曾在一些場合下問過一群人,通常選A的人會比選B的人還多。相信讀者也理解,以機率的角度,選項A跟選項B的期望值相同,理論上選擇機會與命運的人應該是50%。

 

而這時候,再拋出另一個問題詢問同一批人,換了另一種情境的選擇,有另外兩個選項分別為選項C與選項D選項C為:你將會直接失去32,000的金錢。選項D為:你一樣可以玩個遊戲,有80%的機會失去40,000的金錢,但有20%的機會不會失去任何東西。而這時候選D的人會比選C的人還多。


實驗結論

這些選擇代表什麼含義呢?

選項的獎金期望值都是32,000,C和D的獎金期望值都是-32,000。

對於傳統經濟學認定的『理性人』而言,在選項(或是選項)二擇一的時候,這兩個選項的期望值是一樣的,期望值一樣呢對於傳統代表應該沒有特別偏好的選項,那在詢問多數人的時候兩個選項獲得的人數比例應該要差不多,但在現實情況卻不是如此。

在這可看到一個現象:在A和B兩選項抉擇的時候,是可獲取收益的情境,最差就是什麼都得不到,少數人會想冒風險獲取更多(因為機率還滿高的),但大多數人只想先入袋為安而不願再冒險,因此選擇確定的A選項。

在C和D兩選項的時候,是面臨損失的情境,但其中一選擇讓你有機會損失為0,少數人選擇停損出場,但多數人想要扳回一城(雖然機率不大),因此選擇冒險的D選項。

這邊就可以引用 Tversky 和 Kahneman 在1970年代發展出的『展望理論』(Prospect Theory),他們發現了人們心理存在一個特性:

  • 面對獲利的情境時,一般人是風險趨避者
  • 情境變成是損失的時候,一般人卻變成了風險喜好者

回到前面我們提到的賭徒心理,我們先不提一個人為了什麼理由坐下來玩一場賭局,但是在參與賭局的過程中,一定可以感受到金錢往上或往下震盪的感覺,一開始若是獲得收益,既使是先入袋為安,但因為有過美好回憶,所以大部分的人可能願意再回來參與! 另一種情況是一開始就損失,但因為不喜歡輸的感覺,所以一部分的人可能選擇停損,但是還是會有人想把失去的要回來,所以選擇繼續投入更多。或許有人會再提問,參與賭局的人怎麼可能覺得會贏?這部分將會在後續的文章繼續提出理論說明 看到這邊的讀者若有興趣的話,可自行搜尋『行為經濟學』、『展望理論』,來幫助自己加速了解喔。